张桂梅的作品《我本是高山》遭到质疑,希望争议不要给她带来误伤

电影《我本是高山》的首映礼在北京成功举办后,不仅收获了好评,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。对于网友们对该片“削弱女性力量、污名化女性”的质疑,编剧进行了回应,电影频道“中国电影报道”栏目官方微博也发表长文表达了担忧。
该片改编自张桂梅校长的真实事迹。张桂梅因为帮助山区贫困女孩上学,并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,被誉为“无私无我”的“燃灯校长”。作为一个公众人物,张桂梅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,而以她的故事为原型的电影以如此激烈的争议形式被更多人所知,这或许是一种遗憾。当然,并非所有争议都是针对张桂梅本人,而是对于创作方向和方法提出了不同看法。对于这样的意见,我们无法得知是否会对张桂梅本人造成伤害,但可以理解人们的担忧,因为激烈的舆论可能毁坏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边界,并进行混淆。多年以来,网友们都希望关心张桂梅并支持她的事业,如果因为一部电影引发争议而增加她的不安,这显然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。
张桂梅的作品《我本是高山》遭到质疑,希望争议不要给她带来误伤
有人认为,电影作为一部关于现实人物的传记应该与现实高度契合,不能有太多的解释和生发,更不能有明显的艺术处理。但《我本是高山》由演员海清出演,这一明显特征表明它并非一部纪录片。为了提高观赏价值或追求关注度,创作者采用了个性化的创作手段来完成这部作品,这是完全正常的,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。就这次争议的核心来看,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是“性别议题”,比如“酗酒的母亲”原型是父亲,“女配角扁平,男配角高光”等。但是否可以因此认定创作者“夹带私货”还有待商榷。如果在电影全线公映之后,观众普遍反映作品存在超越瑕疵之外的问题,那么说明电影创作确实存在问题。如果作品能够被大部分观众接受或喜爱,那么批评与质疑只是评论体系中的一个小部分,不会影响对作品整体的评价。
令人不安的是,在首映和点映期间观众数量占比很低的情况下,这些争议却引起了广泛关注。这表明观点对立和价值观冲突在某些行业、领域和阵地上如此凸显。但需要理性看待的是,这些局部和暂时的观念之争并不能持久,当尘埃落定时,质疑的声音和作品的真实面貌都将获得客观评价。
张桂梅的作品《我本是高山》遭到质疑,希望争议不要给她带来误伤
因此,对于围绕《我本是高山》所引发的争论,我们应该采取一种淡然的心态。如果想要参与其中,我们可以尽量淡化激烈情绪,以更全面的眼光审视作品与各方的冲突。同时,也希望前期情绪化表达的争论方能冷静下来,给予作品、观众和市场更多的时间。

作者: 三秒电影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返回顶部